中新網(wǎng)廣東新聞10月4日電 題:黃埔二十三期韋振東:受“一期”舅舅影響 考軍校報國
記者 方偉彬 梅鐿瀧
“二十八歲空蹉跎,為謁故人入網(wǎng)羅;狐鴉結(jié)交吾有愧,懸睛(把眼睛睜大)待看事如何! 今年94歲的韋振東流利地朗誦出這首詩,向記者講起了這首詩詞背后的故事。
已是鮐背之年的韋振東,不斷地拿出他收集保存至今的資料,向記者講述了曾經(jīng)的崢嶸歲月和革命事跡。其中,這首詩是韋振東舅舅,黃埔軍校一期學員王泰吉創(chuàng)作的詩詞。
兩代人與黃埔軍校結(jié)下了不解之緣,深深地影響了韋振東的一生。1930年12月,韋振東出生于陜西臨潼。受舅舅王泰吉影響,韋振東勵志想成為一名軍人,報效祖國。1948年韋振東成功考入黃埔軍校成都分校,成為了一名黃埔學生,在校期間他主要學習炮兵專業(yè)知識。1949年12月畢業(yè)于黃埔軍校第二十三期炮兵大隊二中隊,也成為大陸最后一批黃埔生。
面對記者,韋振東坦言,時間比較長了,年齡比較大了,有些往事已經(jīng)記不清楚了,但是報國第一的信念至今難以磨滅。他說:“為啥要上黃埔,因為黃埔是個軍事機關(學校),所以由黃埔(軍校)出去以后,就能報效國家。 ”
“我在黃埔(軍校)的時候,才十六、十七歲,我去的(時候)小。是怎么樣去的,通過西安專門考試,(然后)到成都,在(黃埔軍校)成都(分校)兩年過程中,主要學炮兵技術,就是打那個當時中國造的大炮,學那個炮兵。(當時宿舍)一般都好幾個人住一個房,生活比較艱苦一些。 ”韋振東認為,去黃埔軍校學習,離不開舅舅對他的影響。
據(jù)韋振東介紹,他舅舅王泰吉是一名烈士,在黃埔軍校期間便加入了中國共產(chǎn)黨,是陜甘邊照金革命根據(jù)地主要創(chuàng)始人之一。1934年1月王泰吉被派往豫陜邊做兵運工作,途經(jīng)陜西淳化通潤鎮(zhèn)時被捕,同年3月3日在西安就義,年僅28歲。
據(jù)悉,王泰吉于1924年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習。同年加入中國共產(chǎn)黨。1928年參與領導渭華起義,任西北工農(nóng)革命軍參謀長。1930年任楊虎城部騎兵團團長。1933年率部起義,后任中國工農(nóng)紅軍陜甘游擊隊臨時總指揮部總指揮、紅二十六軍四十二師師長。
王泰吉在犧牲前曾寫下“堪嘆國事日益非,屢經(jīng)起義與愿違,莫行于先誰繼后,自我犧牲視如歸。功名不必自我成,革命實踐作先鋒,遺囑同志莫顧慮,宇宙將來到處紅! 這些鏗鏘有力,落地有聲的英雄豪語,體現(xiàn)出這名黃埔學員為革命而死,視死如歸的鋼鐵意志,更充滿著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。
王泰吉的這種信念還深深地影響著家族后人,尤其是韋振東。從黃埔軍校成都分校畢業(yè)后,韋振東參加過剿匪作戰(zhàn)等,新中國成立后韋振東又在西南軍政大學川西分校進行學習。
1956年,韋振東成為了一名人民教師,并先后在西安市長安縣中等學校、臨潼武中、新中、華清中學任職。韋振東表示,無論作為軍人還是教師,黃埔軍校的革命精神始終貫穿著他的一生,影響著他的為人處世。
韋振東說:“黃埔(軍校)這個路,我走對了。”他認為,黃埔軍校同學們走的路是正確的,是為了祖國的繁榮。在韋振東看來,去黃埔軍校學習的經(jīng)歷,實現(xiàn)了他的人生理想。
1924年,孫中山先生在中國共產(chǎn)黨和蘇聯(lián)的幫助下,建立了黃埔軍校。廣大黃埔?guī)熒诜吹鄯捶饨ā幦医y(tǒng)一與民族獨立的斗爭中立下赫赫戰(zhàn)功,為中國革命作出重大貢獻。值此黃埔軍校建校百年之際,作為曾經(jīng)的一名黃埔學生,韋振東心中依然惦念著那些遠在臺灣的黃埔同學。
韋振東表示,希望兩岸能夠盡早“團圓”,共同建設祖國。 他坦言,他想說的話很多,但是最重要的一點,就是團結(jié)起來,為咱們的國家,為咱們這個民族。
韋振東戴上黃埔軍校同學會贈送的“黃埔壽星”的紅色長帶,向鏡頭行了軍禮。問及還有什么愿望,他說:“希望臺灣的同胞,能夠回歸祖國,把國家建設得更好,這是我最后的話(心愿)。”(完)